当前位置:才华屋 > 校园生活百科 > 艺术 >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
手机版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

来源:才华屋 阅读:1.04W 次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的慰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

我们对自己很难有一个界定,关于情绪也很难掌控。但,艺术品,似乎帮助我们定格住这些不可控的自我,甚至可以通过艺术品增进我们的认知能力,找到自己关于直觉、疑虑、预感等混杂情绪的发展方向。就如康奈尔的盒子《无题(美第奇公主)》,盒子描绘的主人是佛罗伦萨公爵一世六岁夭折的女儿Bia,下方排列着鸟儿、梯子、花朵、日晷、地图与狐狸,这些标志是人生万像的符号,耐人寻味……每一个符号都可以贴近自己,将自己代入符号,似乎可以找到自我一直羞于表达的情感。“我们很难说这件作品具有什么“意义”:这件作品显然具有超出语言能够描述的表达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一种迷茫和理不清的感觉,就像一块玻璃上面刮满了白色划痕,模糊中还透着一点自己的影子。托姆布雷创作了一幅作品《全景》,它揭示的重点不是一排臼齿,而是我们内心的体验。那种难以琢磨的心理状态,就像那上面纤细浅淡的痕迹,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即将了解的边缘,却又还没了解。

艺术能够促成自我认识,情绪感知换算成图像表达,似乎来得更直观一些。就如同科布克的油画《由多瑟琳根远眺奥斯特布罗》捕捉生活中的光线,语言表达可能显得笨拙,如果将它画出来,颜色、感觉、别人的感觉等,那些细微的环境与心理的变化都能表现出来。也许我们能在作者这里找到共鸣。

“我们其实也和艺术品有点像。艺术品是一种媒介,让我们得以认识自己,也能够让别人更明白我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有所成长,但成长中伴随着害怕、乏味的情绪。拥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能取舍人世间必要与非必要的事物,包括所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决定命运的所有选择。艺术家们对这种成长进行了反馈,为此我们会觉得世界上有太多艺术品都令人感到即陌生又反感。之前那懵懂美好的图像与色调也都转为了犹豫晦暗的杰作。很多黑暗诡异的宗教作品将人们痛苦的经验与负面的时刻彰显的淋漓尽致,如《圣布鲁诺的异象》中左侧沉睡的门徒与右下角的骷髅头似乎预示着人生的极端,但天使的降临为我们带来了人生的指示,就像阴郁的人突然晒到了太阳。画面的色调也因天使的指示变得柔和起来。

“接触艺术的人很有帮助,原因是艺术能够针对在我们身上引发防卫性厌倦与恐惧的疏离性事物提供鲜明深刻的例子……要克服自己对艺术作品的防卫心态,有个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以更加开放的心胸面对我们在特定情境中体验到的陌生感……毕竟艺术作品都源于我们特定的世界观。”

我们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所生的人格与成长的过程也不同,但所有不同时代的人都拥有相同的情感与情绪,我们可以在不同年代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与自己相通的情感与成长经历。就如同委拉斯凯兹的《宫娥》与毕加索的《侍女图》,两幅画相隔三百多年,除了绘画形式的改变,两位画家都在画作面前展现自己的本性。

“我是人,我关心人间的一切。”我们关心到的却表达不出来,但通过艺术品能很好的达到共鸣效果。渴望进一步了解自己,而这个过程唯有在陌生的事物中找到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点,我们才有可能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caihuawu.com/xysh/yishu/dl95q6.html

Copyright © 2024. 才华屋 All right reserved. 黑ICP备20014756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