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屋 > 节日庆典 > 端午节 > 端午节吃汤包的由来
手机版

端午节吃汤包的由来

来源:才华屋 阅读:8.9K 次

端午吃汤包,是我们新昌特具异彩的风俗。说起来,还是明代何鉴(1442-1522)尚书为民办实事留下的遗风。

端午节吃汤包的由来

相传明代弘治年间,新昌连年大灾,饥民遍野。何鉴尚书正因母丧丁忧在家,为此奏请圣上开仓赈济。皇上派出钦差到新昌察访,时间恰巧就在五月五日端午节

那时,我们新昌和别的`地方一样,在端午节也作兴吃粽子,因而至今还流传着“吃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的谚语。钦差选在五月初五到新昌,显然是冲着端午粽而来,想从一只粽子看灾情。这自然没有瞒过何尚书。按何尚书的想法,端午是民间的重要节日,不能因受灾而不过,也不能让端午粽叫钦差抓着把柄而不开仓赈灾。他想了一天一夜,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如今新麦已经收获,何不来个“麦出不吃米”,以汤包(即馄饨,新昌方言称为汤包,下同)代粽子呢?汤包这种小吃,其味鲜美,不失为节日食品;兼而喝汤,灾情自现,可谓两全其美。第二天,他到县衙找到知县。知县也在为赈灾和钦差端午察访事犯愁。听何尚书一说,连声“好好好……”

于是,由县官和何尚书分别派人通知乡民:“灾年过端午,不吃干来只喝汤,不包粽子吃汤包。”

县官和尚书公吩咐下来,有谁不依呢?端午那天,果然没有一家包粽子,家家裹起汤包来了。至于汤包馅子,真是五花八门。买得起肉的自然裹鲜肉汤包。买不起肉的,买点蒲瓜、豆腐干、葱头等,切成细末,用油一炒,芡上山粉,美其名为素汤包。倘若加上一些肉末,就谓荤素汤包。有的一文不名,家有现成菜干、笋干,又别出心裁地做出菜干汤包、笋干汤包。真是名目繁多,风味别异。何尚书还联络乡贤,开私仓施麦粉以济灾民,一个大灾之年的端午节,倒也过得别有一番风情。

却说钦差大臣果在端午那天到新昌,微服察访,只见家家户户都在喝汤,竟见不到一只粽子。悄悄来到尚书府,何尚书一家老小也在喝汤。这位钦差立即返回京都,启奏皇上说:五月端午节,天下都吃粽,唯独新昌县,不见粽子影。就连尚书府,一家尽喝汤。皇上一听,二话不说,就下旨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还额外免了新昌三年钱粮。

此后,新昌百姓为不忘何尚书为民请赈济办实事的恩德,端午节吃汤包就一直沿袭下来,以至成为一个独异的风俗。除放汤包外,还花样翻新出蒸汤包、油沸汤包等新品种,汤包馅子也更加丰富了。而粽子,便放到过年去包了,也就有了正月初一吃解缚粽的习俗。

本文链接:https://www.caihuawu.com/jrqd/duanwu/8mdwq9.html

Copyright © 2024. 才华屋 All right reserved. 黑ICP备20014756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